
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尊重和鼓励被教育者的意愿,传统教育是教育者主导,现代教育则是被教育者主导,现代教育的重点不是教育者教导知识和技能,而是被教育者主动发现、尽情释放自己内部的潜能,传统教育强调个体对社会的顺从,现代教育强调个体从社会的独立。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对人的基本认识,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对人的基本认识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卢梭及其所在的浪漫主义源流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下面简单分析卢梭的教育思想。
先看几段卢梭对教育的阐述[1](多出自其著作《爱弥尔:论教育》):
Let us lay it down as an incontrovertible rule that the first impulses of nature are always right. There is no original sin in the human heart. …Never punish your pupil, for he does not know what it means to do wrong. Never make him say, “Forgive me.” … Wholly unmoral in his actions, he can do nothing morally wrong, and he deserves neither punishment nor reproof. … First leave the germ of his character free to show it self; do not constrain his in anything; so you will better see him as he really is.
这是无可争议的准则:天性的第一冲动永远是正确的。人心里没有原罪。不要惩罚你的学生,因为他不知道对错,不要让他讲“赦免我”。……他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因此没有道德错误,他不应该被惩罚或者责备。……让他的性格自由释放,不要在任何事情上限制他,这样你会看到他的本真。
There is, at the bottom of our hearts, an inborn principle of justice and virtue by which, despite our maxims, we judge our own actions, or those of others, to be good or evil; and it is this principle that we call conscience.
在人的心底是一个天生的关于正义、道德的原则,我们借此来判断自己和别人,这个原则是为良知。
Conscience! Conscience! Divine instinct, immortal voice from heaven. Divine instinct, immortal voice from heaven; sure guide of a creature ignorant and finite indeed, yet intelligent and free, infallible, judge of good and evil, making man like to God.
良知是天性的本能、是来自天堂的不朽之声,这是人的确定指南,人虽然是无知和有限的被造物,但良知是智慧的、自由的、可靠的,是善恶的判断者,让人像神一样。
If there were but one religion on earth, and all beyond its pale were condemned to eternal punishment, … the God of that religion would be the most unjust and cruel of tyrants.
如果世上只有一个宗教,别的宗教都被永恒的审判,那这个宗教的神是最为不义和残忍的暴君。
Nature made me happy and good, and if I am otherwise, it is society’s fault.
自然让我快乐和善良,如果我没有快乐和善良,那是社会的错。
God makes all things good; man meddles with them and they become evil.
神创造的万物是好的,是人的干预使它们成为罪恶。
Childhood has its own way of see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and nothing is more foolish than to try to substitute ours for theirs.
孩童有他自己观察、思考、感觉的方式,将我们的方式强加于他们,是最愚蠢的。
Hold childhood in reverence, and do not be in any hurry to judge it for good or ill. Leave exceptional cases to show themselves, let their qualities be tested and confirmed, before special methods are adopted. Give nature time to work before you take over her business, lest you interfere with her dealings.
对孩童时代保持敬畏,不要急于判断善恶,让天赋异秉自然显露,让他们的素质被试验、被确认。给予天性足够的时间,以免你干预天性的运作。
Young teacher, I am setting before you a difficult task, the art of controlling without precepts, and doing everything without doing anything at all.
青年老师们,我给你们的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不无规则又无规则,无不可为又无可为,这是艺术。
可以看出,卢梭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自然天性的释放,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天然的样子、原本的样子是最美好、最纯洁的,是没有罪恶的,他成长之后出现的问题是因为别人、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强制、干预、灌输导致他变的庸俗、邪恶。在现代早期,卢梭不是第一个否定人的原罪,但卢梭是第一个将这个概念通俗化、实用化,将它应用在每个人都熟悉并且有共鸣的领域——教育。卢梭和之前提倡类似理论的人的不同之处,是他没有直接在通常的神学、哲学层面谈人无原罪,他谈的是很实际的东西,而且以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更重要的,他的理论迎合或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粗浅观察和体验。第一,他指出传统教育的僵化,包括形式的僵化和内容的僵化,及其对人性、人格的压抑。例如,卢梭所在的社会,罗马天主教主导的教育里面有很多腐败的元素,腐败的道德、腐败的教义、腐败的制度,当然还有腐败的教育者。类似的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共有的问题,罪人操作的制度一定会有罪恶,因此卢梭指出的问题是其他社会的民众也有体会的。第二,他在这个教育的“黑暗”之中点燃一把火炬,就是自然的纯真和美好,人性的自然、环境的自然,让一切都回归自然,远离人的干预、父母的干预、社会的干预。这也是不少人的体会,你看,孩子们不是天真无邪的吗?到自然中去,你看到的不都是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吗?不好的事情、糟心的事情都是人制造的,是人把孩子变坏、把自然破坏,回避人就是保存了自然、维持了天性。
卢梭所做的,是近现代世俗意识形态一直在做的,两件事情——一是发现问题,二是给予解决方案。他的错误和其他人的错误也是同样的,那就是——他对问题观察的方向可能是对的,但他对问题的分析是片面、极端的,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片面、极端的,这是在近现代所有社会理论里都可以找到的普遍模式。例如,卢梭对现有教育或传统教育的观察,其方向是正确的,的确,这里面有他说的僵化、腐败的问题,缺乏对人性、人格独立的关注,单纯灌输知识或者是强调尊卑秩序。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卢梭简单的认为,其根源就是社会、就是成年人,因此解决方案就是远离社会、远离成年人。这种分析实在是过于幼稚和肤浅,因为他对人性的认识是错误的,人的罪恶不是停留在社会、停留在成年人里的,如果人性真的是他想象的,孩童是完全无罪的,那为什么社会会有罪、成年人会有罪,既然每个人都是从完全无罪的状态出生,罪是从何而来?所以,卢梭并没有真正的解释他发现的问题,他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把这个问题随性的扔到一边,用孩童的天真来回避问题的实质。当然,他对孩童状态的解读、对自然的解读也是片面的(他的五个孩子都被他送到弃婴院),孩童固然有天真的一面,但孩童真的是没有罪、没有自私吗?即使在他认为的理想环境里长大的,就没有罪吗?自然固然有美好的一面,但自然真的是完全美好、没有灾难和丑恶吗?卢梭蜗居在欧洲乡野的近代文明里,看着眼前的世界,在头脑里构造出一个理想,实际并不存在的,与事实相悖的,这还是近现代世俗意识形态的共通问题——理想看似美好、实则空洞[2]。你可以否定人的原罪,但你不可能消灭人的原罪,更不可能消灭人的原罪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表现。
卢梭的革命性理论不在于他的新奇,类似的看法在古代东西方都有,儒家讲“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道家讲“道法自然”,卢梭的突破之处也不在于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他的影响在于他的理想,他描绘出一个引人入胜的人间理想,以孩童般的天真、以自然的和谐为蓝图,打动当时和之后很多人的,不是他的理论、而是他的理想,以至于人们都不会去管他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只要他的理想足够美好,就足以打动人心。就如同近现代的很多社会理论,吸引人的不是理论、而是理想,越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越是有高不可攀的理想,理论越是荒谬、理想越是崇高,这就是人类对理想的痴迷。为什么人要接受那么多没有根据的学说?不是因为某个学说本身,而是这个学说带来的、激发的人类的希望,堕落世界、黑暗社会的希望。因为人类在面对黑暗的时候需要一个理想、看似光明的理想,即使这个理想是空洞的、虚构的,他也奋不顾身的要抓住他,因为抓住这个虚无的理想要比他沉没在现实的黑暗里来的容易、来的幸福[3]。古代异教的偶像是什么?只是偶像吗、只是神明吗?不,是希望、是理想、是黑暗世界的光明,是生存的意义和指南,因此其敬拜者才会那么的投入。是因为制造偶像、敬拜偶像多么的客观理性吗?不是,但即使它是如此荒谬(赛44:9-20, 罗1:18-32),罪人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一代一代依然前赴后继。错误是没有理性的,但错误都是有理想的,接受错误的人都是用理想来逆推理性,接纳理想然后再来寻找理由。很多基督徒被错误吸引,是被它描摹的这个理想所吸引,是他心里没有属神的理想,才用世俗的理想来填补空缺。基督徒属神理想的虚无像真空一样,会吸收周围掠过的所有错误。说到教育也是如此,基督徒如果没有真正的属神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你有的一定是世俗的理想,不管是卢梭的、孔子的,还是别人的、你自己的,是你内心的虚无让卢梭显得美好。
[1] 中文为作者自译。前几段英文摘自, Rousseau and Revolution. Part X of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By Will and Ariel Durant.
[2] Again, one example would be Marx.
[3] Marx said religion is the opiate of the masses, but actually his theory becomes the opiate of the masses. What he thought religion does to the people is exactly what his theory does to th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