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是圣经里独特的一卷书。诗篇是多位作者、多篇诗歌的合集;它是圣经原文唯一一个清楚划分章节结构的书卷,每一诗篇自然成为一章,每一章按照希伯来诗歌的结构分为节,虽然这个节的划分不见得与我们今天的标记相同;诗篇是圣经里唯一一个原来被谱写音乐、配合音乐演唱的书卷(其他书卷有少量诗歌),在以色列人的历史、教会历史中长期被用于赞美和敬拜神,希伯来文的书卷标题即为“赞美”。就文字数量而言,它是整本圣经、也是旧约圣经篇幅第三长的书卷(耶利米书、创世记之后);就历史跨度而言,它是从摩西时代(诗90)到以色列被掳归回(诗126),近一千年的历史;诗篇是新约引用数量最多的旧约书卷(有的统计列以赛亚书为第一、诗篇第二),诗篇里有新约引用数量最多的章节(诗110);诗篇涉及到圣经几乎所有的主要神学主题。诗篇可以说是微缩的圣经,微缩的圣经百科。
诗篇带着清晰作者标记的共100篇,其中大卫73篇,所罗门2篇,亚萨12篇、希幔1篇、以探1篇、可拉后裔11篇。撒母耳记称大卫为“以色列的美歌者”,列王记讲所罗门作诗歌“一千零五首”;亚萨、希幔、以探是大卫-所罗门时代的人,他们为同族弟兄,也是大卫设立的音乐、诗歌敬拜的领袖。亚萨诗篇中至少部分应是亚萨后裔所作(如诗74,79讲被掳之后)。未标明作者的诗歌,亦有部分应为大卫所作,如诗篇第2篇并未标明,在新约,彼得等人引用这一篇,称这是“你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的;希伯来书引用诗篇第95篇亦然。诗篇开头带有历史信息标注的有14篇,皆为大卫的诗,其中多为大卫在躲避扫罗时所作。这些标注是神默示的诗篇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解读诗篇很重要;没有历史信息标注的诗篇,我们则需要通过文字内容推断其历史背景,当然,许多诗篇的解读并不受具体历史背景的直接影响。
诗篇共150篇,旧约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译本对这150篇的划分有些许不同,今天绝大多数圣经版本使用希伯来文本的划分。诗篇分为数量不等的五卷书,第一卷含第1-41篇,第二卷含第42-72篇,第三卷含第73-89篇,第四卷含第90-106篇,第五卷含第107-150篇。每卷书都以对神的赞美结束,诗41:13, 72:18-19, 89:52, 106:48, 150:1-6;第二卷书末尾有,“耶西的儿子大卫的祈祷完毕”,大卫的诗歌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卷;此外还有可拉后裔的诗、亚萨的诗、上行之诗、赞美之诗等诗歌合集分散在第二到五卷。可见这些篇目的顺序并非随机,是整理这些诗歌的圣经作者有意为之。但这并不表示每个诗歌与前后篇目之间都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多数篇目是独立的,与之前和之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所以没有必要对此过度解读。诗篇的150篇相对分散、独立的篇目,主题各异、历史背景多数模糊、风格节奏变换,使得我们很难像阅读其他书卷一样,对整体脉络有所把握,结果是容易迷失在细节。此外,同一主题在多个诗篇重复,例如第3-7篇,如第37与73篇;同一表达的重复,甚至全篇可能多处重复,如第14篇和第53篇;诗歌篇幅差异很大,圣经里最短的一章在诗篇(第117篇),最长的一章也在诗篇(第119篇)。除了之前提到的智慧书共通的难点,这些诗篇的特点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诗篇的难点。
我们学习的模块是“圣经概览”,所以不会按照诗篇的篇目逐个学习,而是侧重于诗篇的主题,根据不同主题、用一些篇目和章节作为例子,在圣经启示体系的背景下,结合今天基督徒的生命做一些简要的讨论。诗篇是旧约圣徒,尤其是大卫-所罗门时期圣徒的祷告、赞美的合集。圣经其他书卷也记载了圣徒的祷告、赞美,如出埃及后摩西之歌、底波拉和巴拉得胜之歌,撒母耳记、历代志记载的大卫的赞美诗,祷告更为普遍,哈拿、大卫、所罗门、希西家、但以理的祷告,主的祷告、使徒的祷告。但只有诗篇如此集中的把祷告、赞美放在一卷书,如此深刻的、全面的表达属神生命的各种经历、属神的人的各种状态,包括对神、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历史书、先知书侧重对人的客观描述,多是从第三人称角度写人,摩西如何如何、大卫如何如何,诗篇则侧重于人的主观表达,多是从第一人称,我如何如何、我们如何如何,这给我们提供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一个相对特别的维度,即人的维度。人的认知有三重维度,神、人、世界,神是超越的维度,世界是客观的维度,人是主观的维度。先知书侧重于讲神的维度,历史书侧重于讲世界的维度,诗篇侧重于讲人的维度,这些侧重并不绝对割裂和排他,是不同书卷的性质决定的,根本上,是神向人启示的不同模式决定的。神的启示包含这三个完整的维度,我们对神的启示的认识、属神生命的运作也包含这三个完整的维度。
多数诗篇是人向神的祷告、对神的赞美,是灵魂的咏叹、是心底的呐喊、是生命的心跳。诗人将内心的认知、思维、意识、意志、情感、品格以诗歌化的语言表达,在顺境、在逆境,在希望、在绝望,在丰富、在缺乏,在健康、在疾病,在祝福、在审判,在友谊、在背叛,在喜乐、在哀伤,在个人、在群体,在选民、在万民,在义、在罪,在善、在恶,在生、在死,属神生命的几乎所有状态都有表现,切入人心的深处,触及神人关系的高处。首先,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属神生命的真实、厚重。圣经的历史叙事一般比较简练,很少会对人物内心活动作细节描述,多只简单记录某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更突出对话)。圣经记录的简单,不表示圣经人物生活的简单,不表示他们生命的空洞,属神生命的经历是丰富的、内在运作是复杂的,神人关系在不同情境之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并非单调、单一的。例如,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什么是合神心意?撒母耳记、历代志有记载,但对这个“合神心意”的深刻诠释,是在大卫的诗篇,这些诗篇呈现把大卫的心境,他在被追杀的时候、在被背叛的时候、在犯罪之后、在得救之后,大卫是怎么想的,他如何看待神、看待他的经历、看待他自己。这个“合神心意”的人也并非没有任何挣扎,并非是因为神拣选他、祝福他,因为他合神心意,所以他在任何情况都心如止水。撒母耳记记载的是他所处的环境险恶,诗篇则表现了他在险恶环境下的内心,他有时感觉与神有距离、甚至被神抛弃,有时愤怒于恶人横行、肆无忌惮,有时累的身心俱疲、有时痛的铭心刻骨。圣经没有回避大卫的罪,也没有回避大卫的挣扎,这并不是说神认可大卫在困境的所有反应(属神生命标杆是基督),就像神没有认可约伯在困境的所有反应。圣经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看到大卫作为属神的人,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挣扎,神在他的恩慈、怜悯中又是如何对待大卫的挣扎。
其次,诗篇有助于我们认识并培养属神情感。诗歌不只是表达情感,但诗歌经常在表达情感,也更适合表达情感,圣经诗歌也不例外。人是包括认知、思维、意志、情感、品格在内的完整的被造物,属神的人必有属神情感,圣经提到各种属神情感,爱、渴慕、信靠、赞美、珍惜、感恩、向往、喜乐、哀伤、悲痛、眷恋、愤怒、沮丧、失望等等,这种情感的表达在诗篇更为炽热、强烈、极致。例如,大卫在罪中的痛苦,“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在信靠中的喜乐,“你使我心里快乐,胜过那丰收五谷、新酒的人。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对神的渴慕、迫切,“耶和华啊,你已经看见了,求你不要闭口。主啊,求你不要远离我”;在世上的哀愁,“我的生命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岁为叹息所旷废”。对诗篇里诗人的经历、情感,读者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可以找到共情。我们可能发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与诗人的经历相似;诗人表达的情感,正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些本身当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共情,或者是停留在情感的激发和表达本身。例如,有些人把阅读诗篇当作心理治疗,焦虑的时候读一些诗篇可以让心静下来,悲伤的时候读一些诗篇能高兴起来,平淡的时候读一些诗篇能振奋起来。有些人想要有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去寻找一些相应的诗篇,阅读之后心里产生相应的情感;或者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引用、背诵相应的诗篇,就可以表达;还有些人认为背诵诗篇、复述诗篇是祷告的利器、生命成长的捷径。这里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我们不能读某些诗篇之后高兴,不是我们不能用诗篇帮助我们祷告,而是我们要看到,属神情感是更深层次的,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并非一时一地的情绪,并非用语言、文字、故事、情节、音乐刺激的情绪,是基于对神、神的恩典、神的荣耀的认知和体会,在心底酝酿出来的。属神情感有情绪,但不只是情绪;诗篇表达的是属神情感,但不表示我们重复诗篇,就有属神情感。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的口在重复诗篇,我的头脑在想其中的文字,我的情绪在投入,而我的心是空的、疏离的。许多人欣赏世俗歌曲,是在情绪、感情层面,我重复这首歌、这段旋律,就可以重现这种情绪、感情。我们阅读、学习诗篇,与此不同,不在一个层面,诗篇是神的话语,是圣灵默示诗人写的,他们表达的是属神情感,不是人间的多愁善感。属神的情感无法被一首歌、一段旋律、一篇文字制造,虽然它可以经由一首歌、一段旋律、一篇文字进行表达。因为属神情感的源泉是神,只有当神触动人的心,人心里才会产生属神的情感;只有神对我们的情感在我们心里涌流,我们对神的情感才能从我们心里涌流。诗篇是诗人在表达属神情感,但我们心里的属神情感无法通过重复诗篇得到,不是阅读诗篇无用,是我们的学习、阅读必须到一个地步,那就是神打动我们的心、震慑我们的心、融化我们的心,否则,停留在文字、意境的打动,停留在与诗篇作者之间的共鸣、共情,停留在心理的抚慰、情绪的抒发,是没有意义的。
前面我们提到,诗篇更强调人的主观表达,然而,这不表示诗篇只有人的主观表达,更不表示诗篇讲的就是我自认为的主观表达。有人觉得既然大卫有这种情感、我有这种情感,那我和大卫就一样;既然我这么想,大卫也这么想,那大卫和我其实也差不多。情感、情绪被这种自我的主观劫持,变成随意的、没有定型的、没有源头、没有原则的东西,我感觉有就有、我感觉是就是。然而并非如此,我有愤怒、大卫有愤怒,不表示我们相同;我有哀伤、大卫有哀伤,也不表示我们相同。我有可能是在罪的体系里愤怒,而大卫是在属神体系里愤怒;我是世俗的忧愁,而大卫是属神的忧愁;我背诵大卫写的诗篇第23篇,不表示我有诗篇中表达的属神情感。诗篇的主观表达,对人的心境、情感的表达,仍然是在属神体系的表达,它的源头在这个体系、原则在这个体系。我们缺乏的,往往不是情感、情绪本身,不是属神情感的概念,是内心属神情感的源头、原则。真正的与诗人的共鸣,不是在文字、情绪、经历的共鸣,是属神体系的一致,同一源头、同一原则。诗篇表达属神情感,也塑造属神情感,这个塑造,不是用诗篇渲染、烘托某种情感,不在于我们认识大卫,在于我们认识大卫的神;不在于我们模仿大卫的情感表达,在于效法大卫对神的认知、信靠、渴慕、敬畏。使徒希望提摩太效法的,是“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使徒教导,“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之前是“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之前是“要被圣灵充满”。属神情感不是无源之水,是圣灵让我们明白神的启示、基督的道理,我们的心被神的恩典感动,属神的情感才会源源不断。我们阅读诗篇,不只是要思考诗人说的是什么话、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更深层的,是思考这是什么样的人、从什么样的心里说出的这些话。我们的愿望不是要说出同样的话,是要有同样的内心,同样的属神认知、心志、情感。诗人们不是写了这些诗之后才有的情感,而是因为他们有了这些情感,之后写了这些诗,对此我们不应本末倒置。
诗篇更多的强调主观表达、属神情感,这些不可能孤立存在,诗篇不只讲这些内容。诗篇是微缩的圣经,其他书卷的类型,在诗篇也可以找到。首先,诗篇有历史书.部分诗篇针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而写,尤其大卫的经历,有些诗篇讲的宏大历史叙事,有些诗篇讲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如洪水、先祖、出埃及、进迦南、被掳等等。出埃及和被掳两大事件提到的次数尤其多,至少8篇直接提到出埃及,至少9篇关于以色列被掳,其中第77-81篇的5篇中有4篇讲出埃及,另一篇讲被掳。诗篇的历史架构由三个历史节点组成:摩西带领以色列出埃及,大卫-所罗门的王国早期,以色列王国被掳,这是诗篇的历史跨度,也是旧约对以色列历史叙事的基本结构,旧约的大历史被浓缩在诗篇的小历史。诗篇对出埃及的回顾多是负面的,特别是第78、106两个长篇,讲以色列人的悖逆;被掳更不必讲,是神对以色列的审判。大卫-所罗门时代,集中在大卫身上的以色列的荣光,是在这两个事件的背景之下,四百年前的悖逆、四百年后的悖逆。到新约,保罗等人在向犹太人传讲福音时,他们的主要历史叙事还是在以色列悖逆的背景下,神对大卫的应许。诗篇的主要篇幅,是在大卫-所罗门时代,诗篇最中心的人物是大卫,诗篇最为完整呈现的是大卫的生命,那为什么大卫这么重要?
这就涉及到诗篇的另一个内容,诗篇不只有历史书,诗篇还有先知书,诗篇有大量预言,尤其是大卫的诗篇。简单的阅读新约,就可以发现对诗篇的诸多引用,这些引用多数是关于基督、基督的身份、基督的工作、基督的国度的预言,比较显著的有诗篇第2、6、8、16、22、31、34、41、45、69、72、89、110、132等,这些几乎全部是与大卫相关。这些预言包括,基督是神的受膏者、是神的儿子、是大卫的儿子,基督是真实的人、是真实的神,基督的卑微、受难,基督的死里复活,基督是以色列的王、基督是麦基洗德等次的永远祭司,基督是大卫的主,基督是神的国度的掌权者,基督对一切敌对者的得胜。这些预言的具体内容和解读,之后我们再谈。这里只谈一点,神的工作和启示,神关于基督的预言,在大卫时代有着重大的阶段性推进。在大卫之前,有关于基督的预言,但数量不多、内容有限,“受膏者”一词尚未被用于特指神应许的那一位。之前关于基督的预言有,女人的后裔,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后裔,出自犹大支派,如同摩西的先知,以及帐幕、献祭的指向。随着大卫之约的设立,基督的身份越来越清晰,神拣选的民族、拣选的支派,最后定位到神拣选的家族,基督是大卫的后裔,“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他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我要做他的父,他要做我的子。……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以此为框架,神在诗篇中对基督有了更为完全的启示,而这些预言的模板,正是大卫,神的受膏者。神对大卫的应许指向神在基督里的旨意,大卫的身份和经历指向基督的身份和经历。
随着基督身份的逐渐清晰,诗篇更全面的阐述神的国度,因为神的国度是基督掌权的国度。自亚伯拉罕起,神的启示和工作聚焦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之后的以色列民族,关于神的国度,多数讲的是以色列选民的国度,如神在出埃及后所言,“你们要归我做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摩西之约、大卫之约也是围绕这个国度,“我……立你做我民以色列的君。……我必为我民以色列选定一个地方,栽培他们,使他们住自己的地方,不再迁移。”在诗篇,神的国度的普世格局有着丰富、完整的呈现,神的国、基督的国、神的权能不只是在以色列,不只是在以色列周边民族,而是全地、列国、万民,神的荣耀是在“日出之处到日落之处”,“荣耀彰显于天”,“全地都当向神欢呼!歌颂他名的荣耀,用赞美的言语将他的荣耀显明!”这并不否定以色列在神的旨意的地位,但神的国不局限于以色列,神先是全人类的神、之后是以色列的神,神的国先是以色列的国、之后是普世的国。诗篇的诸多赞美神的篇目,呈现的是超越万有的神在宇宙、全地、万国的荣耀,新约关于基督国度和荣耀的启示,也呼应诗篇的这些主题,“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于父神”,“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所以,我们阅读诗篇,很多时候读到的是神在旧约预言的基督。即主复活之后对门徒说的,“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主“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当时的门徒们需要明白,我们今天也需要明白。
诗篇还有丰富的神学教导,涵括了神、人、罪、基督、恩典、救赎、生命、国度、敬拜,神的超越、创造、掌管、审判、公义、圣洁、恩慈、良善、智慧、全知、全在、全能等主题。说到神学教导,有些人可能想到主的教训、使徒书信等专门教导神学的段落,但神学教导不局限于此,只要是神的话语就有神的教导,诗歌化的表达不改变神的话语的真实性、神的教导的有效性。诗篇是圣经神学教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新约犹太承认旧约应许的基督是大卫的子孙,主问这些人,引用的是诗篇第110篇,“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怎么还称他为主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基督既是大卫的子孙,大卫有称他为主,这怎么解释?犹太人哑口无言。类似的,希伯来书讲解基督的尊荣、基督的神性,也引用大量诗篇。使徒在罗马书论述人类普世的罪,引用多个诗篇,“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在罪恶之下。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满口是咒骂苦毒。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他们眼中不怕神。’”再比如,使徒接着讲因信称义,还在引用诗篇,“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他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大卫在诗篇讲的就是神白白的赦罪,不是因为人的行为称义。多数诗篇的作者可能不是专门去讲某个神学教义,但他们在圣灵的默示之下、他们作为属神的人,他们的属神认知是自然表露在字里行间。他们对神的认知是正确的,当他们在表达对神的理解、对现实的理解时,他们的表达也是正确的,他们的属神情感不是以真理为代价,反而是以真理为基础。因此,诗篇对于我们培养属神认知、属神智慧、属神思维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诗篇是微缩的圣经,诗篇是祷告、赞美诗歌的合集,它还有历史书、先知书、神学教导,它是主和使徒阅读、学习、讲解的,也是主和使徒吩咐我们要阅读、学习、传讲的。求神赐给我们恩典,愿我们每个人都如诗篇开头所讲,“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也如诗篇末尾所讲,“赞美耶和华”、“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愿我们思想每个诗篇,都以喜爱开始,以赞美结束。
7.2.1 诗篇的敬拜
诗篇是大卫等旧约圣徒的祷告、赞美的合集,这些是以希伯来诗歌的形式记录的,在当时,全部或者绝大多数应该有配合音乐歌唱,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历史书提到,大卫精通音律,善于演奏,是“以色列的美歌者”;约柜入城时,“大卫吩咐利未人的族长,派他们歌唱的弟兄用琴、瑟和钹作乐,欢欢喜喜地大声歌颂”,希幔、亚萨、以探等领导歌唱和伴奏的团队,“以色列众人欢呼、吹角、吹号、敲钹、鼓瑟、弹琴,大发响声”,同时提到鼓瑟、弹琴的音乐旋律或者演奏方式,中文翻译为“调用女音”、“调用第八”;约柜入城后,“大卫派几个利未人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侍奉,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亚萨等人弹奏音乐。大卫把这些人分为二十四个班次,亚萨、希幔、耶杜顿的子孙“弹琴、鼓瑟、敲钹、唱歌”,“四千人用大卫所做的乐器颂赞耶和华”。诗歌伴随音乐,不只是大卫时期,在出埃及之后,“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唱歌”,“亚伦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手里拿着鼓,众妇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希西家洁净圣殿,“王又派利未人在耶和华殿中敲钹、鼓瑟、弹琴,乃照大卫和他先见迦得并先知拿单所吩咐的,就是耶和华借先知所吩咐的。利未人拿大卫的乐器,祭司拿号,一同站立。希西家吩咐在坛上献燔祭。燔祭一献,就唱赞美耶和华的歌,用号并用以色列王大卫的乐器相和。会众都敬拜,歌唱的歌唱,吹号的吹号,如此直到燔祭献完了。”被掳归回后,利未人中还有歌唱的,亚萨的子孙一百二十八名。可见,圣殿事奉的诗歌、音乐是一体的,当然诗歌、音乐的结合也是普世的。
诗篇本身也提供了关于音乐、演奏的信息,这类词语的原文含义多数难以确定,中文有的意译、有的音译。某些诗篇指明“用丝弦的乐器”(诗4, 6, 54-55, 61, 67, 76);有些指明“用吹的乐器”(诗5);有些标注了音乐旋律或演奏方式,中文译作“调用第八”(Sheminith, 诗6, 12)、“用迦特乐器”(Gittith, 诗8, 81, 84);有些标注了曲调,如“调用慕拉便”(Muth-labben, the death of the son, 诗9)、“调用朝鹿”(The doe of the dawn, 诗22)、“调用百合花”(Lilies, 诗45, 69)、“调用为证的百合花”(Shushan Eduth, the lily of the covenant, 诗60, 80)、“调用麻哈拉”(Mahalath, 诗53)、“调用麻哈拉利暗俄”(Mehalath leannoth, 诗88)、“调用休要毁坏”(Al-taschith, do not destroy, 诗57-59, 75);诗篇多次出现“细拉”一词(共71次),其意义不详,可能是演唱或者演奏时的某种停顿、变换;也多次出现“交与伶长”(55首, 亦见哈3:19),“伶长”可能是音乐或者敬拜的领袖,其中三首指明“交与伶长耶杜顿”(诗39, 62, 77),耶杜顿是大卫时期设立的敬拜领袖(可能是以探的别名);诗篇本身也提到乐器演奏,如第150篇列举了号角、瑟、琴、鼓、丝弦、箫、钹等乐器。圣殿敬拜由利未人主持的,在某些时候有会众参与,如22:25, 26:12, 35:18, 68:27, 111:1等;某些诗篇有敬拜领袖与会众的应和,如第136篇;某些诗篇在特定时间或场合使用,如第30篇是大卫为献殿所作,第92篇用在安息日,到两约之间,圣殿敬拜在一周的每一天有特定篇目(24、48、82、94、81、93、92,第一日到第七日)。诗篇在旧约是圣殿敬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可能不是唯一的诗歌内容,如代上16:7-36),也在以色列日常宗教生活被使用,并且通常伴随着乐器演奏。诗篇原来的音乐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些音乐也已经失传。
诗篇对于新约基督徒敬拜的意义,不在于复原旧约敬拜的场景,而在于学习诗篇关于神、属神敬拜的教导。敬拜神可以有两重关联的含义,其一是广义的敬拜,生命即敬拜,时时、处处、事事皆为敬拜,这里的敬拜意为事奉、服事、顺服,如保罗说“我正按着那道侍奉我祖宗的神,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书上一切所记载的”,“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敬拜)乃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个人或群体直接向神表达属神的认知、心志、情感,如祷告、赞美、献祭,这可以在任何场合,也可以在特定宗教场所,如圣殿、教会。诗篇讲“我们要进他的居所,在他脚凳前下拜”,新约记载人敬拜耶稣。这里我们谈的是第二重意义,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诗篇教导的属神敬拜,以及对于基督徒的意义。
7.2.1.1 敬拜的前提
神人归属认同
大卫等诗篇作者是作为神拣选的以色列民、神拣选的仆人敬拜神,这个敬拜只发生在神设立的恩典关系、在神与人所立的恩典之约。只有在这个恩典关系里,大卫才能说耶和华是“我的神、我的牧者、我的力量、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我的盾牌、拯救我的角、我的高台”,大卫和以色列人才能说“耶和华我们的主”、“我们的神”、“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盾牌”、“我们的避难所”、“我们的拯救”。属神敬拜的第一个前提,是神设定并成就的神人之间的相互归属认同,“我是他们的神、他们是我的子民”,没有这个关系,就不认识神、不可能被神接纳,没有敬拜可言。诗篇是独一真神的选民向独一真神的敬拜,至少有36篇诗歌提到神的约,神与以色列先祖所立的亚伯拉罕之约、与以色列民族所立的摩西之约、与大卫所立的大卫之约,如“你的子孙要接续你的列祖,你要立他们在全地做王”,“他为我们选择产业,就是他所爱之雅各的荣耀”,“我的民哪,你们当听我的话;以色列啊,我要劝诫你。我是神,是你的神!”神的恩典是属神敬拜的灵魂,没有神的恩典,这个敬拜就是死的敬拜,是神的恩典让人成为在神面前的活人,也是神的恩典让这个活人敬拜神。诗人在诗篇表达的敬拜,有着清醒的属神意识、恩典意识,这不只是反映在某些篇目、段落,是在所有篇目、段落,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基于这个意识,是因为神的恩典,他们归属于神,以这样的身份到神的面前敬拜、到神的殿敬拜。是神的恩典把他们与万民区别开来,也是神的恩典,让他们不论什么情况,都可以到神的面前求告。敬拜神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敬拜神?神为什么要接受你的敬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神的恩典,神在恩典中所立的约,神是我的神、我是属神的子民,所以我要敬拜神、神会接受我的敬拜。诗篇的敬拜,是属神的人站在神的恩典中对神的恩典、对恩典的神的回应。
在新约亦然,我们可以求告神、敬拜神本身就是神的恩典,神在基督里赐给的恩典。“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我们因信耶稣,就在他里面放胆无惧,笃信不疑地来到神面前”,“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做随时的帮助”,“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名求告什么,我必成就。”人与神之间的障碍是罪,是罪对神的反叛、亵渎,神对罪的愤怒、审判,我们可以没有障碍的到神面前,是因为基督的恩典除去了这个障碍。所以新约处处强调“奉主的名”,不是口诀、咒语,是强调神人关系背后的恩典基础,基督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保。这也包括赞美神、感谢神的时候,“乃要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无论做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借着他感谢父神”。基督徒在新约对神的敬拜,也是在神的恩典中对神的恩典、对恩典的神的回应,例如使徒为腓立比信徒的祷告,“每逢为你们众人祈求的时候,常是欢欢喜喜地祈求。……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做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于神。”这是在神的恩典中求神的恩典,在神的恩典中赞美赐恩典的神,
神的恩典是属神敬拜的灵魂,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没有被神的恩典吸引、没有对神的恩典信服,就不会敬拜神,没有祷告、没有赞美。诗人的祷告、赞美带着饱满的情感,溢于言表、丰沛充实,我们通常好像掏空心思也只有几句话,勉强能再多说几句。有人觉得这是天赋的问题,有些人天生能讲;有人觉得这是性格问题,有些人天生喜欢讲。我们不否认天赋和性格的影响,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人的内心状态会让人难以流畅表达,但多数问题不在这些点,我们无话可讲、少有话讲,多数情况是另外的原因、更深层次且更普遍的原因,不能归结于天赋、性格、环境。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思想神、思想神的恩典、思想神的作为,没有在这个框架之下思想我们的状态。不是我们彻底的没有想,而是往往没有思想,思来想去,没有静思默想、没有翻来覆去的想、没有辗转反侧的想,没有酝酿、就没有滋味。我们的想常常是速来速往,是功利主义的想,有实际需要的时候想一下,或者是被动的想,看到圣经的某个地方讲,才去想。缺乏主动的思想,被吸引的思想,沉浸在其中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为了咬文嚼字、不是为了构思锦绣文章,不是为了之后祷告、赞美可以文辞华美,诗人思想是因为他想思想,值得他思想、他喜爱思想,“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是我们与诗人的差距,诗人们是心里有话,心里有话首先是心里有想法,心里有想法首先是心里有想、有思想,思想神、神的恩典、神的作为。这与人的天赋、性格无关,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常常思想的事情,都有很多可以讲。我们对世上的事情敏捷,对神的事情木讷,对世上的事情滔滔不绝,对神的事情只言片语,这是谁的问题呢?为什么对世上的事情,我们愿意花时间、愿意忙里偷闲,对神的事情反而推诿搪塞?敬拜神是从心里而发的,心里是空的,敬拜也是空的。我们缺的,往往不是敬拜的形,形式,而是敬拜的心,心志,而我们花的功夫,却常常在敬拜的形、不在敬拜的心。有人说,我不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长篇的祷告,我说几句话就完了。法利赛人的罪是有形没有心,可有些人的罪是没有形也没有心,不比法利赛人强。法利赛人的问题不是祷告的太长,是用祷告的长度来掩盖内心没有温度;我们思想神,目的也不是增加祷告的长度,而是为了开阔内心的深度、广度。如果我们心里有神,有对神的丰富、充实的思想,这时候具体说什么、说多长,词汇是否华美,别人是否被触动,都不是问题。
属神生命主体
这就涉及到属神敬拜的另一个前提,属神生命的主体。只有神是我们心中思想的对象,神才会是我们心里敬拜的对象,这个敬拜才会是从心出发的敬拜。我们不可能求告一个我们不知道的神,不可能赞美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神,敬拜神不是懵懵懂懂的把某种所谓“敬拜”的感觉抒发出去,敬拜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敬拜是“被圣灵充满”,不是被酒充满,酒是让人不请醒的、让人沉浸在某种感觉,圣灵是让人清醒的、让人明白神的启示。敬拜是把当归给神的归给神,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当归给神的,怎么敬拜神?合神心意是符合神启示的神的神性以及神的旨意,符合神的尊荣和神的诫命。诗篇多数没有直接在讲神的神性或者神的诫命,但自始至终无不与神的荣耀相称、无不与神的诫命切合,没有任何偏差或矛盾。这是圣灵的默示,同时这也是诗人作为属神的人发自内心的敬拜神。他们看似随心所欲的把心里的想法讲出来,他们讲出来的又完全的与神的话语一致;看似是无拘无束的直抒胸臆,却又没有犯罪,似乎什么话都可以讲,但没有一句话是言不由衷、言过其实。诗篇体现了属神敬拜的最高境界、理想境界,圣洁的自由、自由的圣洁。他们的敬拜是圣洁的,由内而外、字字句句符合神的话语,然而这又不是一字一句、谨小慎微的推敲出来的,不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磕碰出来的,他们在思想、在表达的时候是自由的。他们的属神意识不是敬拜的枷锁,不是说因为有属神的意识,所以敬拜的时候,每有一个想法都在头脑里过滤几遍,最后的结果不是开怀的敬拜,而是封闭的自我审查。但是,他们的开怀又不是向罪开放,他们的坦然无惧不是放肆无理,他们的笃信不疑不是自信不疑。有人觉得摩西律法的敬拜是刻板、拘谨、不自由,诗篇的敬拜是自由、随心,仿佛摩西五经和诗篇存在矛盾。这不存在矛盾,摩西五经和诗篇都是神的默示,大卫等人的敬拜是在摩西之约之下的敬拜、是在摩西律法之下的敬拜。这个矛盾不在圣经里,是在人心里,不是圣经的神学分裂,是人的认知分裂、精神分裂。把圣洁等同于拘禁,把自由等同于自我,这是分裂,所以有的讲规则但只剩下了机械规则,失去了人性,有的看似有了人性却张扬罪性,这种敬拜既没有圣洁、也没有自由,都不是属神的、合神心意的敬拜。诗篇作为属神敬拜的模范,我们从中要学习和反思的重要一点是:我们如何圣洁的敬拜,又不失生命力;如何自由的敬拜,又不失敬畏和顺服;没有生命力的圣洁,不是圣洁,是恪守规则的机器;没有敬畏和顺服的自由,不是自由,是罪的漂流。属神的敬拜不应该在这两种错误之间游荡,不应该在两种罪之间选择,不应该把神当成不会说话的偶像,也不应该把我们变成不会说话的偶像。
属神圣洁受规则节制,但非规则制造;属神自由发自内心,但源头不在内心。如果把圣洁简单的视作遵行规则,这个圣洁没有触及内心。如果把自由简单的视作敞开心扉,这个自由没有触及神。这个圣洁与内心无关,这个自由与神无关,从神而来的诫命没有触及到人心是无用的,从人而出的意愿没有服从于神的诫命也是无用的。用规则制造圣洁、用人心定义自由的结果,是干枯的圣洁、污秽的自由。这不是诗篇的敬拜,诗篇的圣洁是丰富、充沛的,诗篇的自由是洁净、纯正的。为什么?因为属神圣洁由神而生,属神自由也由神而生,二者同本同源、共生共存。属神圣洁的根基不是人与规则的互动(当然会体现在人与规则的互动),是人与神的互动,是从心而出的信服、渴慕、向往神的圣洁,出于人心对于神的圣洁的认知和态度,所以心不可能缺席,没有触及人心的圣洁不能称之为圣洁。这是诗篇的圣洁与法利赛人的圣洁的主要区别,前者注目于圣洁的神、然后是神圣洁的诫命,继而有圣洁的敬拜;后者注目于圣洁的规则、忽视圣洁的神,从而有的是假冒为善。人心在敬拜的缺失,背后是神在人心的缺失,是把人与神互动矮化为人与规则的互动,把属神的圣洁矮化为外在形式。这并不是说我们无视规则,因为规则是神的诫命,无视神定的规则就是无视神;但我们如果只盯着规则、同样是无视神,只盯着规则的齐整、无视背后神的圣洁,这个规则就是死的,遵行这个规则的人也是死的。圣经启示的、诗篇体现的,是基于神的圣洁的圣洁诫命、圣洁敬拜,是活泼、热烈的与圣洁的神的互动,“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神做王治理万国,神坐在他的圣洁宝座上”、“我的神啊,我要鼓瑟称赞你,称赞你的诚实!以色列的圣者啊,我要弹琴歌颂你!”、“耶和华啊,你的法度最的确,你的殿永称为圣洁是合宜的”、“他向百姓施行救赎,命定他的约直到永远,他的名圣洁而可畏”。这个圣洁是诗人们视为美好、想要赞美的,触及人心、打动人心,他们的心对神的圣洁有真实的感知和领悟,所以他们的敬拜是发自内心的圣洁的敬拜。
属神圣洁的源头是神,属神自由的源头也是神。盯着规则而无视神,就没有圣洁;盯着自由而无视神,也没有自由,盯着自己无视神,更没有自由。自由,常被误解为随意所欲、无拘无束,自由的敬拜就是放飞自我的敬拜,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旦有规则就不自由了,就不真实了、就虚伪了。错误的圣洁是盯着规则,想着遵守规则就可以;错误的自由也是盯着规则,想着放弃规则就可以,双方的错误其实是一致的。属神的自由以神为参照,以归属于神为前提,是在神里面、在神的恩典和神所立的约里面,自由的享有神赐给的恩典、神应许的同在、神恒久的信实。这不是关于放飞自我的,不是我在世界中自由驰骋,是我在神的恩典、神的同在中自由飞翔,我不愿意随意,因为我不愿意远离神的恩典、神的同在,我不愿意任性,因为我任着我的性子就等于在任由我的罪摆布。所以,如果这个自由是真的、是属神的,那就不会出现放任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神的恩典是无限的,但是有界限的,无限指的是没有尽头,属神的人在其中是自由的、有足够自由的空间,有界限指的是神设定的圣洁与罪的界限,属神的自由是在无限恩典里的自由,不是越过恩典界限的自由。真正属神的,才有真正的自由;出于属神生命、属神认知、属神品格的敬拜,才是真正的敬拜。这个自由不是我在心里谋划的某种感觉,是我的认知、意志、品格、情感归属神之后,生命所在的境界。属神才能有属神的自由,才能享有这个自由。自由的敬拜,关键不是我如何的自由,是我如何的属神,诗人的敬拜不是盯着自由去的,是盯着神去的。
我们学习诗篇属神的敬拜,开始一定是丫丫学语,可如果没有属神生命的实质成长和建造,就变成了邯郸学步,空有其形。合神心意的敬拜出自合神心意的人、合神心意的心,没有这个实质,想要圣洁的敬拜,抓住的只是规则的形,想要自由的敬拜,抓住的也只是自由的形,读诗篇、背诗篇,抓住的还是诗篇的形。属神敬拜的难点,不是口张不开,是心没有打开,不是周围没有音乐,是心里没有对神的思念,诗篇于我们的意义,不是解决前者,是解决后者。
7.2.1.2 敬拜的内容
如前所述,属神敬拜有广义的敬拜,生命即敬拜;也有狭义的敬拜,即属神的人直接的、专门的向神表达属神心志和情感,这是我们这里谈的。但有些人把这矮化为狭隘的敬拜,例如只是周日集体聚会的歌唱,好像只有这个部分才是敬拜神、主日集体敬拜的中心就是歌唱。这是对属神敬拜的误解,也是对神人关系的误解,这种敬拜是片面的、贫乏的。诗篇呈现的是属神敬拜的完整内容,在谈具体内容之前,先看一个原则。
诗篇敬拜是旧约圣徒的敬拜,他们的敬拜与新约基督徒的敬拜同为属神敬拜,敬拜的是同一个神、同一个主,是蒙神的恩典得救的人在神的恩典中敬拜神。由于基督的显现和启示,新约与旧约存在区别、新约敬拜与旧约敬拜存在区别,如主所说,“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如使徒所说,“我们既然在捆我们的律法上死了,现今就脱离了律法,叫我们服侍主,要按着圣灵(译作“心灵”不准确)的新样,不按着仪文的旧样”。希伯来书的解释,“原来前约有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旧约以色列人敬拜神的中心地点是帐幕、圣殿,诗人到圣殿祷告、献祭、赞美、思想,神在神的殿垂听祷告,如诗篇提到的,“我必凭你丰盛的慈爱进入你的居所,我必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圣殿下拜”,“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向我的神呼求。他从殿中听了我的声音”,“我要把肥牛做燔祭,将公羊的香祭献给你,又把公牛和山羊献上”。随着基督救赎工作的完成,到圣殿献祭不再是新约基督徒敬拜的内容,新约敬拜不拘泥于地点、形式,是“在圣灵和真理中敬拜”。献祭、圣殿这些意象在新约继续被使用,如“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就像诗篇讲的,“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于神,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但这些已经不再是实指,而是类比。下面我们着重看的是诗篇敬拜与新约敬拜共通的内容。
心有所求
其一,属神的人有需要而求告于神,这是最直接的向神的诉求。我有切身的需要,我向神求,向爱我的神、满有恩慈怜悯的神求。这个祈求可以包括生命中的任何正当需要,包括基本的饮食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诗篇求告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也代表属神的人求告神的三个类别——危机的拯救、罪恶的赦免、生命的建造。危机的拯救指的是现实的、直接的需要,诗篇的危机有些是个人的、有些是群体的。第一卷、第二卷的诗篇许多是关于大卫求神拯救他脱离危机,例如,“耶和华啊,我的敌人何其加增!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耶和华啊,求你起来!我的神啊,求你救我!”,“神啊,求你以你的名救我,凭你的大能为我申冤。神啊,求你听我的祷告,留心听我口中的言语。因为外人起来攻击我,强暴人寻索我的命,他们眼中没有神”,“神啊,求你留心听我的祷告,不要隐藏不听我的恳求。求你侧耳听我,应允我。我哀叹不安,发声唉哼,都因仇敌的声音,恶人的欺压”,“神啊,求你怜悯我,因为人要把我吞了,终日攻击欺压我。我的仇敌终日要把我吞了,因逞骄傲攻击我的人甚多。”(诗3-7, 13, 17, 20, 22, 25-28, 31, 35, 38-44, 53-61, 64, 69-71, 74, 79-80, 83, 85-86, 88, 102, 120, 123, 129-130, 137, 140-143)。诗篇还有关于群体危机,即民族危机(诗44, 60, 74, 79-80, 83, 85, 106-108, 126, 137),例如被掳或者战争,“你使我们向敌人转身退后,那恨我们的人任意抢夺。……你使我们当做快要被吃的羊,把我们分散在列邦中。……主啊,求你睡醒!为何尽睡呢?求你兴起,不要永远丢弃我们!”,“他们同心商议,彼此结盟,……求你待他们如待米甸,如在基顺河待西西拉和耶宾一样,他们在隐多珥灭亡,成了地上的粪土。”对新约基督徒在危机中祈求神的拯救、怜悯、帮助,想必不用多讲,现实的、直接的需要驱动我们寻求神、寻求神的保守,是宗教的本能、是属神信仰的天性。新约教导“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其他基督徒为被囚禁的使徒祷告,“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神”,“我知道,这事借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
求告的另一个内容是罪恶的赦免,求神赦免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群体的罪。至少21篇诗歌直接提到认罪、祈求赦罪,摩西提到、大卫提到、被掳归回的余民继续提到(诗19, 25, 32, 38-41, 51, 64-65, 69, 78-81, 85, 89-90, 103, 106, 130),有些是在讲述其他主题时简短提到,如第19篇讲神在被造世界和圣经的见证,结尾处讲“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有些是大部或全部篇幅讲认罪、赦罪,如第32篇,“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恶”,第38、51篇,“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有些是关于群体的罪,如第78-81、89-90讲以色列民族的悖逆及其后果。认罪、求神赦罪,也是基督徒个人和集体敬拜的内容。这不是说我们不认的罪、神就不会赦免,不是说我们得救取决于认了多少罪,这是蒙恩得救的人在圣洁的神的面前,认识到罪对神的亏欠、信靠基督的恩典,而非心硬着说既然罪已经赦免、认不认罪无所谓。认罪、求神赦罪,不是怀疑基督赎罪的完全、不是怀疑福音应许的真实,是已经“悔改归向神”的人“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具体关于祷告,之后在祷告的章节展开谈。
求告的第三个内容是属灵生命的建造,诗人祈求神对自己的鉴察、保守、建造(诗17, 19, 26, 51, 66, 86, 139, 141)。“愿我的判语从你面前发出,愿你的眼睛观看公正。你已经试验我的心,你在夜间鉴察我,你熬炼我”,“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耶和华啊,求你察看我,试验我,熬炼我的肺腑心肠”,“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我要照你的真理行;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耶和华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求你不叫我的心偏向邪恶”。诗人关注的除了脱离危机、赦免过犯,还包括如何有神悦纳的生命,求神鉴察他的心、洁净他的心,保守他不犯罪、保守他在神的真道中。在求告神的三个内容中,这通常是最少见、最少被放在心上、最不被严肃对待的一个。危机的拯救、犯罪的赦免出于人在负面状态的需要,人类对这些负面普遍有反应,例如遇到危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犯罪之后人的良知让人有负罪感,即使不信神的人也会如此,所以信神的人遇到这些情况比较自然的投向神。求告的第三个内容与此不同,它不是出于趋利避害、不是出于负罪感,是出于属神美好的愿景、属神生命的理想。对于多数人,这个理想奢侈、多余,何必想这些呢?我已经得救了、我已经是神的民,我在危机中求告神、在犯罪后求神赦免,这不已经很敬虔了吗?何必关心那些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不管这种想法在基督徒中间有多少拥护者,诗人不是这么想的,圣经的圣徒不是这么想的,圣经不是这么教导的。属神的理想不是奢侈、多余,这是神给的、神给每个属神的人的,不论你认为这个理想离你有多遥远,这是神给你的理想,是每个属神的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不关心这个理想,等于不关心神,因为神关心这个理想。关注神的人,注目在神的人,一定关心这个理想,而且关心这个理想不是因为我可以在某个时间实现,而是因为这是神给我的、神给我的目标、神给我的美好、是神与我同行的恩典之道,对这个理想的无视就是对这一切的无视。所以,主为基督徒的祷告是“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为圣洁”,使徒为基督徒的祷告,“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做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于神”。问题是,这是不是我们的需要、渴望,是不是我们向神的祷告?主为我们所求的,是不是我们向主所求的?合神心意的祷告,难道不是与主的祷告契合吗?
心有所感
诗篇的敬拜,还有大量内容并非直接向神求什么,是心有所感,向神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感受。诗人的敬拜,不只是心有所求,向神表达自己的诉求,还包括心有所感,向神倾诉、表达内心的想法,不只是我有需要、想对神说,还包括我有想法、想和神讲。这是前面提到的“思想神”,这个思想的内容是按照神的话语思想神以及神创神治的万事万物,这当然首先是我们在学习圣经时思想,也必然包括我们用圣经教导的属神体系思想世界、教会、生命,下面看其中的几点。
感恩神的恩典。诗人思想神的恩典,神在救赎历史的恩典、在个体生命的恩典,然后表达对神的感恩、赞美。例如第18篇,“当耶和华救他脱离一切仇敌和扫罗之手的日子,他向耶和华念这诗的话”,大卫回顾神恩慈的保守、拯救,四十多节经文之后说,“耶和华是活神!愿我的磐石被人称颂,愿救我的神被人尊崇!……耶和华啊,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谢你,歌颂你的名。”再比如,“我们不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因为他行过奇妙的事,他的右手和圣臂施行救恩。耶和华显明了他的救恩,在列邦人眼前显出公义。记念他向以色列家所发的慈爱、所凭的信实,地的四极都看见我们神的救恩”,“你们要称谢耶和华,求告他的名,在万民中传扬他的作为!要向他唱诗歌颂,谈论他一切奇妙的作为!要以他的圣名夸耀,寻求耶和华的人心中应当欢喜!要寻求耶和华与他的能力,时常寻求他的面!他仆人亚伯拉罕的后裔,他所拣选雅各的子孙哪,你们要记念他奇妙的作为和他的奇事,并他口中的判语。”前面提到,神的恩典是属神敬拜的灵魂,属神敬拜是属神生命在神的恩典中对恩典的神的回应,因此,思想神的恩典是属神敬拜的核心内容。诗人们不是说我知道神有恩典就可以,他们思想、述说、传讲、赞美、称谢,与众人一同赞美、称谢。有人说这有什么可思想的,不是故弄玄虚吗?一个人如果对神的恩典都失去了思想的兴趣,他对什么有兴趣?他对其他有的又是什么兴趣?神的恩典在我们心头是轻如鸿毛,还是重若千钧?是长阔高深,还是浅薄无味?心有所思才会心有所感、心有所动,心有所感、心有所动是因为心有所思,诗人的感恩、赞美是出于他们思想神的恩典、数算神的恩典,恩典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赞美才会孜孜不倦,对神的恩典认识和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敬拜的高度,神在基督里不只有恩典,且是丰盛的恩典,我们不应满足于指望、荣耀、能力,而是要知道并思想“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感慨神的美好。诗人感慨在神的恩典、神的同在中的美好,赞美神并渴慕神的美好, “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边,我便不致摇动。因此我的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你所拣选使他亲近你,住在你院中的,这人便为有福!我们必因你居所,你圣殿的美福知足了”,“他的救恩诚然与敬畏他的人相近,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他是我慈爱的主,我的山寨,我的高台,我的救主,我的盾牌,是我所投靠的,……我们的牛驮着满驮,没有人闯进来抢夺,也没有人出去争战,我们的街市上也没有哭号的声音。遇见这光景的百姓便为有福!有耶和华为他们的神,这百姓便为有福!”诗人思想属神的美好,归属于神、为神所爱、为神所保守,是何等美好、何等蒙福,不枯干、不动摇、不朽坏、不缺乏。这并非在空洞的幻想,诗人并非没有经历艰难,诗人们讲的是,即使在艰难中,这个美好依然在,这个美好非但没有黯淡、反而更加光明,大卫说的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是在死荫幽谷、在敌人面前的美好,是纵然与危险同在,有神的同在的美好。这也是新约教导我们思想的,在基督里的美好,“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神以及一切属神的美好,是我们心之所向,我们赞美神也是出于心之所向,我们沉浸在属神的美好中,感慨这是何等的美好、何等的恩典。人的心被他所认为的美好所牵引,敬拜神是被属神的美好吸引,我们放声高歌是因为这个美好让我们放声高歌,如此美好,以至于如果我们闭口不说,石头也要欢呼高唱。
感叹神的荣耀。诗人感叹神在被造世界、在救赎历史彰显的荣耀,赞美神、称颂神。神的所有工作和启示,神的超越、神的权能、神的恩典、神的圣洁、神的公义、神的智慧,无不让世人感叹。例如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神在被造世界的荣耀,至少35篇诗歌提到,如“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诸天借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借他口中的气而成。他聚集海水如垒,收藏深洋在库房”,“来啊,我们要向耶和华歌唱,向拯救我们的磐石欢呼!我们要来感谢他,用诗歌向他欢呼!因耶和华为大神,为大王,超乎万神之上。地的深处在他手中,山的高峰也属他。海洋属他,是他造的,旱地也是他手造成的”(诗8, 19, 24, 33, 50, 65, 66, 68, 69, 74, 77, 90, 93, 95-98, 100, 102-104, 108, 113-115, 121, 134-136, 139, 146-148, 150)。另一个常见主题是神的权能,“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因为国权是耶和华的,他是管理万国的”,“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耶和华使列国的筹算归于无有,使众民的思念无有功效。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大能者神耶和华已经发言招呼天下,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从全美的锡安中,神已经发光了。我们的神要来,决不闭口。有烈火在他面前吞灭,有暴风在他四围大刮”,“神啊,你曾在你百姓前头出来,在旷野行走。那时地见神的面而震动,天也落雨,西奈山见以色列神的面也震动”。诗人的感叹,来自神的荣耀对人的震撼,这个感叹不只是一种情绪的惊奇,更是心灵的震撼,是诗人理解神的话语、透过神的话语看神的工作,是属灵的眼睛打开之后看到的耀眼光芒,真实的、鲜活的、扑面而来的、直击心底的。这个感叹还包括叹服,感叹于神的荣耀、信服于神、降服于神。也就是说,诗人不只说我觉得这很伟大,他们在臣服并拥抱这个伟大,这是我的神的荣耀、我们的神的荣耀,这个荣耀的神是我信靠并敬畏的神。
感悟神的世界。诗人思想世界、历史、人类,向神表达自己的感悟。例如,世人观察和思考义人和恶人的两种生命、两种体系、两个结局,“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狂傲人不能站在你眼前,凡作孽的都是你所恨恶的。说谎言的,你必灭绝;好流人血弄诡诈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至于我,我必凭你丰盛的慈爱进入你的居所,我必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圣殿下拜”,“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又保全他一身的骨头,连一根也不折断。恶必害死恶人,恨恶义人的必被定罪”(诗1, 5, 11, 26, 34, 36, 37, 52, 92, 112, 125)。再比如,诗人思考恶人亨通的现象,“恶人在骄横中把困苦人追得火急,愿他们陷在自己所设的计谋里。因为恶人以心愿自夸,贪财的背弃耶和华,并且轻慢他。恶人面带骄傲,说:‘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凡他所做的,时常稳固”(诗10, 37, 49, 73);诗人观察人的恶行以及背后罪恶的想法,“他们的口中没有诚实,他们的心里满有邪恶,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谄媚人”,“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事,没有一个人行善”,“他们喜爱谎话,口虽祝福,心却咒诅。……下流人真是虚空,上流人也是虚假”(诗1, 5, 7, 9-12, 14, 26, 34, 36, 37, 50, 52, 53, 58, 59, 62, 64, 73, 75, 82, 92, 94)。诗人不是在空洞的观察,他们是有思考的;诗人也不是在漫无边际的思考,他的思考归结于神的旨意和工作、对神的信靠和顺服。诗人对世界的感悟,不是出于世界、也没有停留在世界,不论是讲自然、历史,还是义人、恶人,他在属神体系里思想并鉴察。我们敬拜神的一个内容,也是向神表达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观察、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审视我们的思想,求神鉴察我们的思想,因为最终这些思想会决定我们如何在世界具体的运作,行事为人。
属神敬拜是心有所感,感恩神的恩典、感慨神的美好、感叹神的荣耀、感悟神的世界。诗人的感恩、感慨、感叹、感悟常常是一起的,诗人的心有所感和心有所求也常常同时出现。我们学习和理解需要把这些分成类别,但在我们内心的真实表达中,这些界限并不分明。属神敬拜的心有所感,是相当重要和丰富的内容,也是神建造属神心志的重要渠道,“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