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受难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4:25),没有基督的受难、就没有赎罪,没有基督的复活、就没有重生。这是使徒的教导,如徒2:22-36, 3:18-22, 4:10-12, 5:30-32, 7:52, 8:32-35, 10:38-43, 13:26-41, 17:31等。复活节从何而来?复活节有什么样的历史?今天复活节的庆祝活动有什么渊源?为什么还有复活节的兔子?
中文的“复活节”一词,直接联系到基督的复活(韩语、日语类似),但多数语言对这个节日的翻译,并非如此。例如英文的Easter,源自Eostre(又名Ostara),指的是日耳曼的春天女神,由于复活节的日期与春天到来的时间接近,Easter就用于指代这个节日。希腊文、拉丁文,以及今天多数欧洲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用的都是“逾越节”(波兰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等用的是“伟大的夜晚”)。从希腊文、拉丁文可以看出,复活节的渊源是旧约的逾越节,原因也很简单,圣经对主受难复活的记载是围绕逾越节。
新约没有设立圣日、节期(参见文章1、2),使徒的教导是无需再守圣日节期,“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我为你们害怕,唯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4:8-11),“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2:16-23)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某些基督徒可以选择守某些节日,就像某些基督徒可以选择不吃肉(罗14:1-6, 林前8:1-7)。到主后二世纪,固定的持守某些节日逐渐成为教会的主流,由于主的复活在基督信仰的地位,复活节也成为初代教会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节日(这时尚未有圣诞节等,除部分地区有五旬节,也没有其他的官方“圣日”)。
初代教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一天纪念主的复活?这不只是引起了讨论,也是初代教会一个大的争议(这个争议本身就说明“复活节”没有使徒权柄[1])。有人觉得这怎么会是问题,复活节不就是复活节吗?按圣经的日期不就可以了?但没有这么简单。当时部分教会(多在东部地区,多为犹太背景)按照犹太历逾越节的日期,第一月(尼散月)第14日为逾越节(出12:18),然后推算主的复活。这似乎很好,然而如此推算,逾越节的日期可能在一周的任何一天,主复活的日期也可能会在一周的任何一天,不一定是周日(第一日)。所以部分教会(多在西部地区,多为外邦背景)确定纪念主受难在周五、复活在周日(选择在三月满月之后第一个周日),但这一天就不再是第一月的第14日,而可能是一个月的任何一天(与圣经设立的逾越节不吻合)。双方的推算方法都不无道理,双方都希望教会有一个统一的日期,可又无法说服对方(终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圣经对此没有定义)。有些时候双方的讨论比较和平、友好,部分教会领袖态度强硬,让这个争端在某些情况下变得激烈。对于另一方观点的定性,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是出于无知的错误,有的则认为是“异端”。
这个争议在325年尼西亚会议告一段落,会议决定不应沿用犹太人的节日(教会的去犹太化倾向),设立春分后第一个满月过后的第一个周日为复活节。部分坚持犹太历法的教会,被排斥为异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因为对于春分在哪一天,各地并不统一,如当时亚历山大是3月21日,罗马在3月18日,导致在387年,罗马的复活节在3月21日,亚历山大的复活节在4月25日。古代历法也会改变,如六世纪时,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Exiguus, 470-544)改进了原有历法,这被多数教会采用,然而少数偏远地区仍然使用之前的方法。再一次大的改动是1583年,格利高里十三世推动施行了新的历法(格利高里历,即今天通行的历法,经数百年的时间才被多数国家采用),但东方教会(包括东正教)继续使用儒略历(Julian calendar),所以绝大多数年份,东正教与诸西方教会的复活节、圣诞节等节日不在同一天(2025年是特例,都在公历的4月20日)。
以上的简单历史回顾可以看出至少几点。其一,庆祝复活节(或者其他节日)没有使徒权柄,使徒没有设立某个特定日期纪念主的复活,所以后来教会想要确立某个日期的时候,这个分歧是必然的。其二,虽然早期多数的教会领袖对于复活节,仍然基本遵循罗马书14:1-6、林前8:1-7的精神,然而这个精神慢慢的退化,渐渐转移成为加4:8-11、西2:16-23批判的精神。罗马书14:1-6、林前8:1-7讲的是基督徒的自由、对软弱基督徒的爱心;加4:8-11、西2:16-23讲的是律法主义,否定基督的超越性、新约的超越性、新约敬拜的区别性,停留在旧约的敬拜体制。教会想要设立一个圣经本身没有设立的规则,要求全体教会遵守,成了敬虔与否、顺服与否的鉴定标准,不同观点被视作异端,但这个分歧与异端无关(哪一天纪念主的复活,并不涉及对神和福音的基本认识),这走到了新约教导、新约敬拜的反面。
其三,教会设立复活节作为基督徒的“节日”,不是结束,只是开始,东方和西方的教会从此开始建立庞大繁杂的“基督教节日历”。从纪念主的受难、复活,到纪念主在地上的其他事件,受难日、复活日被延伸到受难周,再到四十天的斋期,圣诞节再加上圣诞节前的四周,马利亚受孕、主的受洗、主的升天、圣灵降下,再加上圣经里其他圣徒的节期,如“圣母升天日”、“圣母日”、“约瑟日”、“彼得保罗日”,再加上教会历史的圣徒,这些圣日的数量比一年的天数还要多,且没有止境。其四,如同教会历史的其他事件,任何追求形式合一的努力,最后非但没有实现形式的合一,反而导致更严重的分裂。开始看似是很好的想法,全体教会在一天纪念主的出生,但这反而制造了没有必要的纷争,走到了原来想法的对立面。这是神的智慧和人的聪明之间的又一个区别,新约圣经没有设立这些形式,不是使徒们不懂教会合一、更不是他们不懂什么才是纪念主,正是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是纪念主、什么是合一,他们才没有设立一个日期。
宗教改革时,路德宗和圣公会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节日;改革宗或者保留极少,或者彻底去除,这也是后来英美清教徒的做法。到十九世纪,圣日开始回归,到二十世纪后半叶、二十一世纪,许多教会和基督徒不仅在守某几个节日,而且是按照罗马的方式守一周、几周、几十天,圣日回归背后是罗马精神的回归,是新约精神的后退。这在之前的文章讲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复活节兔子与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圣诞树、麋鹿一样,是近代流行的、但有悠久异教历史的产物(关于圣诞节,参见文章)。复活节以春分设定,圣诞节在冬至附近,古代罗马在冬至附近庆祝太阳神、农神;古代德国、英国等地,这个时期庆祝日耳曼的春天女神(见上);多数欧洲民族在春天庆祝万物复苏、开始生长,所以庆祝活动与生殖崇拜有关。兔子的繁殖能力较强,也就成了这个崇拜的一部分,例如古希腊爱与情欲之神厄洛斯经常被描绘成带着兔子的形象。兔子与蛋的关联也出于类似原因,虽然兔子本身并不生蛋。现代的复活节兔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德国,孩子们寻找兔子隐藏的鸡蛋,习俗称兔子会给孩子带来礼物(类似于圣诞老人带来礼物)。这些习俗被德国移民带到美国,并在其他地区广为流传。甚至还有人给复活节的兔子设立居所,就像圣诞老人住在北极,复活节的兔子住在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当然,这些都是现代的戏谑了。所以,复活节的兔子与基督教无关,如同圣诞老人、圣诞装饰与基督教无关,这些是异教化的习俗,最多是去宗教化的民俗而已,这些应与纪念主的出生或复活分割。
[1] 虽然争议中的各方都试图用使徒权柄来支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