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的传统异教形式,是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发端于印度传统宗教,释迦牟尼被认为是佛教的创始者,其教导的要义逐渐发展成为多宗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已经有很大影响力,某些时候成为皇家宗教,佛教的思想在与本土儒家、道家思想的互动、交锋中,也影响到后者的发展,最后在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的主导模式,佛教的一些教导已然渗透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潜意识。
佛教也可以粗略的视为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偏重哲学化,一种偏向体制宗教化,如同道家,这种偏重哲学化的思想要比体制化的宗教影响深远。佛教内部的多元化不是这里探讨的问题,其历史形成诸多宗派,仅在中国自魏晋以降就又多种,例如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对佛教的批评,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出现,尤其是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多是儒家针对佛教所讲的虚无、禁止婚姻嫁娶、僧侣不从事生产等等方面,并推动在某些时期对佛教的镇压,如“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到两宋及以后,儒家对佛教的态度相对友好,某些理学大师对佛学也颇有兴趣,但儒家整体对佛教还是有一定的戒备。
下面仅就佛教的几个基本概念,来分析其作为异教的特征。
某些人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也不正确。释迦牟尼所定义的佛教,的确没有宣扬对他个人的崇拜,他为佛陀但他并没有对此的垄断,人人皆可为佛,他也没有对宇宙一个清晰的解释,也没有提出敬拜某个神祗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佛教就是无神论,或者说佛教不是宗教(现代某些人希望追求这种“纯粹”的佛教)。且不说后期佛教对神祗的崇拜,仅就佛教对世界的解释而言,原初佛教依然是与印度教类似的泛神,区别仅仅是印度教是定位于某些神祗的泛神,原初佛教讲的泛神是潜藏于世界的泛神,这在下面的佛教基本理念中都有体现。
佛教作为异教的首个重要特征是其信仰的不定型,佛教的经典没有限度、没有界定,是在不断增长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这里没有什么排他性,甚至诸家、诸宗之间存在矛盾都没有问题。这也给定位佛教的教导带来困难,很难找出全面讲述佛教教义的文献,或者是标准化的佛教信仰,因为这不存在,它的核心是一种倾向、方式,人可以在这个框架之下添加很多东西,每个高僧对其都有新的诠释,甚至到最后出现与原初的佛教完全无关、相反的东西,包括在中国民间流行的很多佛教形态。
佛教的宇宙观是典型的世界的自有永有,释迦牟尼避谈世界的起源,因为他假定世界的自有永有,后期佛教对世界起源的解释,也不外乎是用世界去解释世界,即使是他用某个神祗的创造来解释,这个神祗依然是被造物或者放大的被造物(某种“道”、“气”,或者是拟人化的神)。他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类的终极关系,他所定义的主要理念,轮回、开悟、涅槃都是围绕这种关系,生命是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变化,人、动物、鬼、神,所有生命形态都是自有永有的世界的一部分,用轮回解释世界其实是罪人在狭隘的被造世界视野内观察世界得出的结论,他看到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新的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认为这些背后是生命的轮回。且不说轮回本身是多么荒谬,这种基于被造世界对被造世界的解释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
佛家讲的“开悟”,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禅宗讲“明心见性”,这是佛教的认知论,他认为人类认知的方式,最终极的方式是什么,是依靠人的参悟、在某种刺激、或者是脱离任何刺激的参悟,这依然是在脱离真神、脱离真神的启示,独立的认知、独立的运作,是罪人在参悟堕落的世界,这个“悟”最后能悟到什么?这个“悟”其实是罪人自我的认知、幻想、构造。他能够意识到一些问题,但无法认识到人的根本问题。
佛家讲的生命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幻灭、解脱,没有任何痛苦、烦恼。佛教经常讲众生之苦,但他认为“苦”的来源是什么?是生、是欲、是轮回,所以脱离苦的暂时方式是从生、欲中的解脱,最终极的方式是从轮回中的解脱,进入一种长存的状态。佛教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问题、人性存在问题,但他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所以只能归咎于生命本身(轮回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生存本身(生与欲,以及无常、苦、我),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消灭生命、消灭生存,但没有生命、没有生存的状态是什么?这个美好对人而言有什么意义?所以最终佛教在追求终极幸福的同时是在追求终极的虚无。
最后,佛教所谈的“善”。在上述宇宙观、认知论、生命观之下能有什么样的伦理观,可想而知。仅看佛教的词汇,佛教的“善”看似是很好的理想,劝人向善有错吗?但佛教的“善”是什么?依据什么标准在定义善恶?主要有两种标准,一种善恶的定义基于人的感觉、感受,不管是个人心理的愉悦、安适,还是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一种善恶的定义基于善恶报应,说到底还是基于人的“苦”与“乐”,佛教最常用的两个词汇,这是罪人在堕落世界体验、认识的“苦”与“乐”,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苦”与“乐”,与创造万有、掌管万有、审判万有的神有关系吗?与人的罪、对神的悖逆与关系吗?没有,这个善,看起来很好,依然是局限在被造世界中的扭曲定义。同时,由于佛教没有超越人类的权柄来定义宇宙秩序、社会秩序,就导致佛教对人类的伦理是没有兴趣、也是没有能力的,因为他讲的是去生、去欲,既然都去了,伦理秩序还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佛教对人类社会的许多秩序都是空白的,例如基本的男女秩序、家庭秩序,尤其是男女秩序,佛教没有任何教导来定义、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予以管制,如今,佛教最为兴盛的国家反而是世界上最早、而且也是最为普遍的混乱男女秩序的国家。为什么,因为他的意识形态中根本没有这个方面的内容。
当然,佛教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导,很受欢迎的教导,以上仅从基本理念的角度来阐释佛教的异教性,自始至终的异教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