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人产生疑问的,不只是恶人欺压义人、恶人没有被惩罚,更难以理解的是,恶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事事亨通……这就联系到诗篇讲的,嫉妒恶人,对恶人的某种“羡慕、嫉妒”,“为作恶的心怀不平,……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因那道路通达的和那恶谋成就的心怀不平”,“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魔鬼试探属神的人,最终目的是要这个人背弃神,但他往往不需要把这作为开始的目标,他不需要你一开始就走到那个目标,只要你一开始就走上那个轨道,这个轨道的开始就是对恶人的羡慕、嫉妒,对恶人的遭遇心怀不平。
这种态度看似无辜,可与上节提到的诗人对恶人的态度相比,已经走到另外一面。上节提到的是义人对恶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厌恶、排斥,义人“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他眼中藐视匪类”,“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篷里”,“我见恶人离弃你的律法,就怒气发作,犹如火烧”,这种愤怒、藐视、毫不犹豫的舍弃到这里变成了什么?对作恶的人心存嫉妒、心怀不平,诗人的反应是暂时的,在诗篇中也是少见的,可我们出现类似的反应却是长久的、常见的。我们远远没有诗人意识得那么快、那么清醒,当然也没有诗人觉醒得那么及时、彻底。人心向恶迈出的第一步,是心向往恶,是对恶人及其生活状态的惺惺相惜,好像说恶人的生活也还不错,虽然我不想完全变成他们的样子,可他们很多时候还是值得我羡慕的,他们有很多我想要但是没有的东西。这看似不是直接贪恋恶,不是直接想着犯罪、悖逆神,可这是在贪恋只有犯罪才能回馈的东西,贪恋只有悖逆神才能带来的东西,人的心在这时即便没有轻举妄动,也是蠢蠢欲动,因为他已经怦然心动。罪很懂得宽容、空间,他不会追着你死缠烂打,他只要你心里有他、想着他,就足够。为什么他可以如此慷慨?在你想着他的那一刻,你的心已经被他掳获,你的心也已经离开神,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这也是为什么圣经如此强调对罪的厌恶、排斥,不仅仅是与罪保持距离,不仅是不沉溺于罪,不是与罪和平共处,是厌恶罪,因为你不再恨恶它的时候,就是开始向往它的时候。罪在人心里、在人面前,没有一刻是中立的,没有一刻我们可以忽略,它对我们不是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也不是无动于衷,就像磁铁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吸引,没有在相互排斥就是在相互吸引,不论刚开始你感觉吸引的力量多么微弱、多么无辜,强大的排斥力不再,那个温柔的吸引力就是强大的,因为它是唯一的,人对它就俯首听命。罪人及其属罪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有一个态度,一个鲜明的态度,不是暧昧的态度,对罪的暧昧等于是对罪的爱慕,暧昧就是爱慕。我们常见的状态就是这样,对很多罪看似保持距离,但没有恨恶、没有心底的排斥,所以保持的距离是暧昧的距离,不想远离,时时想要靠近,但又不敢靠得太近,在罪中寻欢又只敢在罪中贪欢。对于罪,只有一种态度是神喜悦的,那就是厌恶、排斥,像神那样的厌恶、排斥,与罪的暧昧仍然是属罪的。嫉妒、羡慕罪人,就是这种暧昧的表现,是内心向罪的表现。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嫉妒、羡慕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交媒体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制造和传播嫉妒、羡慕,对什么的嫉妒、羡慕?是对“仁爱、喜乐、和平、忍耐、……”吗?不是,是对罪恶和世俗的羡慕、嫉妒,对那些犯罪、且以罪恶自夸自媚的人的羡慕、嫉妒,被他们光鲜的外表吸引,进而接近这个外表下污秽的灵魂。
我们通常想到罪恶,想的是行出来的罪恶,但圣经讲的罪恶,是从贪恋罪开始的,当我们开始向往罪,向往罪的状态、罪的结果的时候,向往罪的花枝招展、罪的花团锦簇的时候,我们已经陷入罪了,无需等到我们看到罪心花怒放,只要我们看到罪心有灵犀。嫉妒、羡慕罪人,羡慕不信神的人,羡慕不信神的人可以有、但基督徒没有的,羡慕不信神的人敢做、基督徒不能做的,这不是正常的,这是罪,是贪婪。圣经讲“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但这是我们的认知吗?不,我们常认为这是两种距离遥远的罪,拜偶像是重罪、大罪,基督徒碰都不能碰,可贪婪呢?是小罪、轻罪,每个人都有,也就算人之常情。嫉妒罪人背后是属罪的美好胜过了属神的美好,“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篷里”,变成了我“宁可住在恶人的帐篷边看门,也不愿意住在神的殿中”,这个优先级序列把罪放在神的位置。贪婪,是想从别的地方得到只有神赐予的东西,也就是把别的当作神,因此“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贪财是万恶之根”,“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贪婪看似盯着的是一个点,我就是想要某个东西、想要不信神的人拥有的某个东西,可并不这个简单,贪婪构造的是整个世界,一个神不再是神的世界。不信神的人及其生命,给你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对你而言是美好的,值得向往的,那这个世界的主就是美好的、值得敬拜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主。魔鬼试探耶稣的时候,“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旦,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魔鬼的试探,就是贪婪的精髓所在,“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
有人说,有这么严重吗?就算羡慕、嫉妒罪人,都是在心里想想而已,能有什么大事?的确,这种想法一开始不见得马上导致直接离弃神,但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心怀不平,以致作恶”,“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如果不及时觉醒、处置,后果严重。其一,这种羡慕、嫉妒是善恶的虚无主义。当一个人觉得恶不再值得厌恶,反而值得向往的时候,恶就不再是恶,善也不再是善,善恶的界限开始模糊,善恶慢慢混淆,最后善恶相互颠倒。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这个走向是必然的。就像前面说的,等你不再恨恶罪的时候,你就开始爱慕罪了,这时的第一个直接的征兆,不是直接的犯罪,是不再那么热心的爱神、顺服神,“爱心渐渐冷淡”。在投身于罪之前,需要先从追求神这件事情中解放,把注意力和精力释放出来,爱心渐渐冷淡、热心渐渐冷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这个冷淡的发展蔓延有三种阶段,一是“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不见得是爱彻底没有了,是起初的那种爱没有了,心开始瞟向别的地方,不再坚定持守神的诫命、属神的区别性,觉得没有必要那么认真、那么计较,信已经疲倦,爱没有激情,“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二是随着爱心的离弃,心里的火黯淡,这个火慢慢只剩一点余温,不冷不热,“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宗教活动、敬虔形式还在,外表好像没有改变,可内心已经缺位,靠着惯性继续基督徒的生活、教会的生活,没有热情投入,也没有勇气放弃,好像也没有直接作恶,可也没有远离罪恶。三是弃善从恶,“你们说:‘侍奉神是徒然的!遵守神所吩咐的,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苦苦斋戒,有什么益处呢?如今我们称狂傲的人为有福,并且行恶的人得建立,他们虽然试探神,却得脱离灾难。’”不只是没有行善的逻辑,而且有作恶的逻辑,主动的、投入的作恶,并理所当然的作恶。以上三种状态没有一种是神喜悦的,第一种状态看似轻微,但神已警告“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更不要说后面两种。当然,比这更可悲的是,我们的爱心从来没有火热过。
其二,这种羡慕、嫉妒是罪恶的怀旧主义。我们羡慕不信神的人,最为致命的还不是我们所羡慕的这个点,而是不信神的人值得我们羡慕这件事本身,我们这个想法本身。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纠结说我羡慕的这个点到底对不对、那个点到底对不对,因为我羡慕不信神的人、觉得一个不信神的人的生命值得羡慕,这本身就不对。我的世界观、生命观,更重要的,我对神、对神人关系的理解已经偏失了,我已经开始像不信神的人一样看待神、人、世界,这远比我具体羡慕的是什么要严重的多。为什么不信神的人值得羡慕?为什么悖逆神的生活状态值得羡慕?是因为不信神的、悖逆神的,有基督徒没有的“自由”,他们不在基督教的条条框框之下,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资源,基督徒则瞻前顾后,这不敢做、那不让做。不信神的、悖逆神的不会因为持守属神原则而有实际的损失,不会因为寻求看不见的目标而牺牲看得见的利益,不信神依然可以生活幸福,财货充足、子孙繁盛、怡享天年,“常享安逸”,“好像一根青翠树在本土生发”,即使别人遭遇的灾祸、痛苦,他也可以安然度过,这样过一辈子似乎很好。有些基督徒虽然没有放弃神的节目,可还是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因此损失的东西还是有些遗憾。羡慕不信神的人、嫉妒悖逆神的人,在不同人的心里有不同的表现,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觉得信神、顺服神是牺牲,是损失,他不见得彻底没有做出牺牲,可他心里始终觉得这是损失,“我为了信神、顺服神,丢弃掉了很重要的东西、我至今仍然珍爱的东西,我要是不信神,我就可以拥有”。他认为他信神、得救是双重牺牲,一是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他做出的牺牲,二是他为基督做出的牺牲,因为他自己为基督做出了巨大牺牲,所以他就算在某些事情上背离基督的诫命,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已经牺牲那么大了。羡慕、嫉妒不信神的人,是对神信得不甘心、不愿意,他不得已放下的,时不时的还想着再去寻回。
这里羡慕、嫉妒的对象是什么?是不信神的人,没有神、不认识神、与神为敌、悖逆神,这样的状态有值得羡慕的吗?如果值得羡慕,如果这种状态可以激发起我们心里的某种向往,如果不信神、悖逆神对于我们而言是有某种优势,有某种值得向往的地方,那我们的心是多么可怕、可悲。诗篇多次提到神对罪人的态度,“你不是喜悦恶事的神,恶人不能与你同居。狂傲人不能站在你眼前,凡作孽的都是你所恨恶的。说谎言的,你必灭绝;好流人血弄诡诈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恶人和喜爱强暴的人,他心里恨恶。他要向恶人密布网罗,有烈火、硫磺、热风做他们杯中的份”,“凡油滑的嘴唇和夸大的舌头,耶和华必要剪除”,“耶和华向行恶的人变脸,要从世上除灭他们的名号”,“他叫他们的罪孽归到他们身上,他们正在行恶之中,他要剪除他们”,就像使徒在新约说的“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我们觉得值得羡慕,说的是生活在神的愤怒之下是值得羡慕的,被神恨恶是值得羡慕的,我们眼目被蒙蔽,被暂时的表象蒙蔽,不愿意去看、甚至拒绝去看表象背后的真相,残酷的、并不光鲜的真相。
因为神厌恶恶人,所以恶人的富贵荣华、安逸满足都是暂时的,不论这个暂时在人看来有多么漫长、多么吸引人。“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干。……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达的和那恶谋成就的心怀不平。当止住怒气,离弃愤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唯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你就是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神,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神也要毁灭你,直到永远。他要把你拿去,从你的帐篷中抽出,从活人之地将你拔出。义人要看见而惧怕,并要笑他,说:‘看哪!这就是那不以神为他力量的人,只倚仗他丰富的财物,在邪恶上坚立自己’”,“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耶和华手里有杯,其中的酒起沫,杯内满了掺杂的酒。他倒出来,地上的恶人必都喝这酒的渣滓,而且喝尽”,“畜类人不晓得,愚顽人也不明白:恶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发旺的时候,正是他们要灭亡,直到永远”。他们的富贵荣华是美梦、毒酒、荒草,没有人羡慕黄粱一梦,没有人羡慕饮鸩止渴,没有人羡慕付之一炬的野草,这不仅不值得羡慕,这是可怕的、荒谬的。将来那一天看似遥远,却总会到来,今天这一切看似真实,却总会散去。羡慕是因为我们短视,我们像世人一样想着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只有犯罪、没有审判,我们像世人一样积累着财富、追逐着名望,我们的目标是像罪人那样活着,然后像义人一样死去,神不要介入我的今生,神只要保佑我的永生。我们想的不是最大限度的信靠神、顺服神,而是如何在最低限度的信靠神的前提下可以在世界两全其美,然而没有这种两全其美,如果一个人贪爱这个世界,爱神的心就不在里面。
义人在受苦的时候,神在做什么;恶人在亨通的时候,神在做什么。人心里有质疑,有困惑,神为什么现在不做这个、不做那个。神没有给诗人解释,神也没有给我们解释,神说的是“作恶的必被剪除,唯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这是神的旨意、神的工作,也是放在我们面前的抉择。如何抉择,应该是很清楚的,也是有挑战的。当敬虔没有直接回馈的时候,当信靠神没有带来可见利益的时候,当顺服神成为成功的障碍时,我们如何抉择?我们选择是悖逆还是患难?是悖逆还是清贫?是悖逆还是卑贱?这个选择并不遥远,这个选择在你我的昨天、今天、明天。当持守属神原则,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时,需要我们的家庭付出代价时,于我们这是损失吗?是牺牲吗?当敬畏神,让你成为人群中的异类时,让你的家庭、你的儿女成为异类时,这对你是荣耀还是耻辱?没有勇气面对这个耻辱,就没有勇气承受这个荣耀。
以上摘录自《圣经概览》7.2。